AI智能眼镜行业研究

2025-01-21

AR/VR/AI眼镜发展现状


VR作为最早出现的XR设备,已经历多个行业起伏周期。

VR头显可分为移动端头显、一体式头显和外接式头显三类。移动端头显通常依托于智能手机作为运算核心,将手机插入特制的头戴式设备框架中使用,具备较好的便携性,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开启虚拟现实体验。不过其性能受限于手机本身的配置,在图形处理能力、画面精细度等方面相较于另外两类头显会稍显逊色。VR一体机则小巧便捷,性能也在逐步提升成为当前主流VR设备,目前大部分VR一体机可与PC主机串流Steam,弥补了一体机当前内容相对匮乏的生态。外接式头显(PC VR)依赖于PC主机,性能更优,但灵活度低。


2016年是虚拟现实VR的元年,硬件巨头消费级产品的推出,叠加中国众多VR创企大力进军硬件端与内容端,短期市场呈爆炸式增长。但行业整体处于民用初期,受内容稀缺、设备易眩晕、屏幕清晰度差等影响,消费级市场整体发展放缓。伴随行业技术日趋成熟与产业玩家的扩容,行业在2020-2022年迈入发展的关键阶段,Quest销量迎消费级拐点。然而近两年VR行业又是连续销售小年。


AR眼镜产品功能形态种类繁多,前期主要以分体式为主

目前市场AR眼镜的产品定义尚不统一,市面上眼镜类产品可以简单分为轻智能、观影类、全功能AR眼镜三大类。轻智能型AR眼镜又根据搭载硬件功能不同,可进一步分为音频类、音频+摄像类和音频+单色显示类眼镜。


AR眼镜存在一体式与分体式两种类型,一体式AR眼镜又可分为高算力一体机和轻量级一体机。高算力一体机本身可独立完成计算和内容显示。轻量级一体机本身可独立运行,但是显示内容一般需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眼镜。此前芯片和光学技术难以在眼镜形态下兼顾性能和功能,所以一体机暂不是AR眼镜的主流形态。


分体式AR眼镜的显示单元和计算单元分离。显示单元往往运行轻量级Linux或RTOS(实时操作系统),主要负责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传输以及显示。计算单元(包括头部3DoF/6DoF跟踪、手势跟踪、眼动跟踪、实时渲染等功能)通常在外部的计算单元中实现,比如手机、外置盒子等。由于AR眼镜对重量尺寸、交互定位、佩戴体验有更高要求,分体式形态有助于缓解眼镜端的压力,故分体式AR眼镜是此前的主要形态(2023年中国AR眼镜市场中,一体式出货占比仅11.8%)。

图1:各类智能眼镜的对比

image.png

数据来源:优米学,恒旭资本整理


AI眼镜非常适配大模型在端侧落地,同时相比AR更具性价比

AI眼镜是集成了AI技术的智能穿戴设备,融合了相机、眼镜、摄像头、墨镜和蓝牙耳机等功能,提供智能化音频体验,同时具备音频、拍摄、无线通讯等功能。AI眼镜当前交互以触摸和语音为主,其第一视角加上AI功能非常适配大模型在端侧落地,AI大模型与AI眼镜的结合正在成为AI技术落地的重要方向。


AI眼镜的关键技术特征包括:基础服务、独立生态、融合感知、多模态交互、超级智能体、端云协同、隐私安全等。从发展分类来看,主要包括无摄像头智能眼镜、带摄像头智能眼镜、带显示屏智能眼镜。


当前不带显示屏的AI眼镜作为AI+AR眼镜的过渡形态,缺少AR眼镜的视觉交互功能,但具备语音、摄影等基础功能,同时增加AI交互功能;此外,由于数据和算力的下降,AI眼镜重量更轻,佩戴更为舒适,价格更亲民;整体看,对于日常化应用需求的大众消费者,AI眼镜更具备性价比,更易在C端渗透。

图2:AI智能眼镜特征

image.png

数据来源:乐晴智库


AI智能眼镜一直是个百万量级的小众产品,主要痛点在于无法摆脱重量、成本和性能的基本权衡,AI智能眼镜与其他产品相比,其优势在价格、重量上,而在功能方面则做了相当多的舍弃。


图3:不同品牌的AI智能眼镜对比

image.png

数据来源:Wind,恒旭资本整理


传统XR设备(AR+VR)市场低迷,出货量持续下滑

全球范围内,传统XR设备(AR+VR)市场延续疲软,出货量持续下降。2023年全球XR设备出货量约742万台,同比下降23.5%,预计2024年全年出货量下滑至670万台,同比下降9.7%


图4:全球&国内XR设备出货量

image.png

数据来源:洛图科技,IDC,中投产业研究院


2024年三季度,国内传统XR设备(AR+VR)的全渠道零售销量为10.3万台,同比下降17.9%;销售额为3.5亿元,同比下降9.2%。其中,VR设备销量5.4万台,同比下降32.7%;AR设备销量销量4.9万台,同比增长8.7%。


VR销量持续下滑,AR在传统XR市场中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图5:中国&海外AR、VR出货量及增速

image.png

数据来源:wellsenn XR,中信建投


VR市场竞争格局稳定,Meta全球龙头,PICO国内龙头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VR头显市场同比下降50%。


具体到品牌来看,Meta于2024年第3季度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为 65%。但由于消费者期待更经济的Meta Quest 3S,因此Meta Quest 3销量下滑,导致其市场份额出现环比下降。PICO主要得益于PICO 4 Ultra的推出,以及大空间VR旅游和娱乐项目对其企业头显的需求强劲,因此PICO的出货量同比下降2%,但环比增长6%。


图6:VR/MR头显市场份额

image.png

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科技美学


VR/MR头显市场中依然是低价产品占主导地位,价格较为便宜的LCD头显仍是主流,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VR市场面临硬件技术瓶颈和成本控制难题,短期内难以突破,增长停滞。


不同于VR行业一家独大,国内AR领域传统巨头正在面临新势力冲击

国内VR行业基本属于大局已定,PICO一家独大(2024年H1,PICO在国内销量的市场份额占比73%。全球出货量占比PICO 11%,Meta 65%,苹果9%,索尼 8%),不太可能有巨头或者新玩家进入,早在2016年前后,小米、华为、荣耀等手机厂商曾经试图入局,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国内AR市场,RokidXrealINMO影目科技、雷鸟创新四家传统AR厂商(又称 “AR四小龙”)占据了国内AR市场大部分份额,但由于他们都是创业公司,且份额相对分散,整体市场统治力没有PICO在VR行业这么稳固。今年以来,以星际魅族、VITURE为代表的AR新势力正在崛起,原先的旧秩序开始崩塌,传统AR厂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图7:中国AR市场主要厂商及线上市场份额

image.png

数据来源:洛图科技(RUNTO)、优米学、维深XR、IDC中国


AI智能眼镜出货量绝对值较低,但行业增速亮眼

2023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为51万副、同比增长74%,智能眼镜出货量为101万副、同比增长128.2%。2024年Q1全球AR眼镜出货量为10万副、同比增长56%,智能眼镜出货量为26万副、同比增长217%,预计全年出货量约300万副。相较于其他消费电子品类,目前行业出货量仍处于较低位置,但2023年和2024年预期行业增速表现亮眼。


回顾智能硬件的发展历史,年出货量达到1,000万副是产品开始爆发的里程碑,预计2025年可能会达到这个门槛。智能眼镜市场空间广大,全球约有14亿副眼镜存量,目前智能眼镜渗透率不到1%,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20%。


图8:全球AR/AI智能眼镜出货量

image.png

数据来源:IDC


智能眼镜产业链上下游

智能眼镜上游主要涉及硬件供应商,包括光学模组、显示模组、音频模组、传感器模组、交互模组、电源、结构件等。中游包括系统提供商、方案解决厂商,涵盖ODM/OEM厂商、软件/系统厂商以及AI大模型厂商。下游涵盖品牌及渠道商,包括品牌厂商、传统视光渠道商和消费电子渠道商。


图9:智能眼镜产业链

image.png

数据来源:Wellsenn XR


光学&显示方案尚未有统一路线可以满足全天候消费级AR眼镜全部需求

AR设备的光学显示系统通常由微型显示屏和光学元件组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光学方案包括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和几个光波导);显示屏包括自发光的有源器件(如Micro LED、Micro OLED)、需要外部光源的液晶显示屏(如透射式LCD、反射式LCoS)、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数字微镜阵列(DMD)。


目前投屏眼镜主要采用BirdBath,信息提示/真AR眼镜主要采用光波导屏幕方案;AR眼镜以MicroOLED为主,MicroLED为辅。


长期来看,光波导方案和Micro LED方案因性能参数优势,有望成为主流技术方案,但当前都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仍有多项技术难题待解决。


图10:2023年全球AR眼镜光学显示技术方案分类

image.png

数据来源:优米学


Meta推出的Ray-Ban Meta成为首款AI智能眼镜爆款产品

2021年9月,Meta与雷朋眼镜制造商Essilor Luxottica开始对AI眼镜的尝试,双方联名推出了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由于合作不够熟练,首款产品存在摄像头拍摄质量低、内存小、漏音、声音失真等问题,两年只卖出30万台,用户留存率不到售出总量的10%。


2023年9月,在Meta开发者大会上,Meta与雷朋推出了新款Ray-Ban Meta眼镜,其销量在数月内便超越前代两年的表现,2023年Q4、2024年Q1 Meta Ray-Ban出货量达36、10万台,截止2024年5月,Ray-Ban Meta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台,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可突破150万台,成为AI智能眼镜品类的首个爆款产品。


1)外观方面:除了眼镜正面的边角装饰位置有细微的差别,与一副普通的雷朋太阳镜非常相似,另外Meta还推出了Wayfarer(方框)、Headliner(圆框)、Skyler(猫眼)三种框架,每种框架有四种颜色可以选择,镜片可选墨镜、变色、偏光和防蓝光的选项,也可以买后由消费者自己去眼镜店选购适配。


2)舒适度:官方重量48g,已经接近消费者佩戴眼镜的舒适区,日常佩戴近视眼镜的重量在15-30g左右。


3)实用性:1200万摄像头 + 定向拾音耳机 + 低延迟(高通AR1芯片)+ Meta AI (用户可以通过说出“Hey Meta”并说出提示词或提出问题,便可激活该眼镜内置的AI助手,随后再通过镜框内置的扬声器进行回应。


4)性价比:价格亲民,售价299美元。


消费者为智能眼镜买单的核心是智能眼镜在低成本做好眼镜本体的同时,能够通过AI功能给用户带来搜索、导航、社交、本地生活等效率的极大提升。


图11:Meta Wayfarer 非智能款与智能款眼镜的对比

image.png


Ray-Ban Meta的火爆开启AI智能眼镜热潮,众多玩家跑步进场

AI智能眼镜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温不火,主要因为无法解决“重量/成本/性能”的不可能三角


Ray-Ban Meta的成功撬开了AI落地硬件的第一站,也刺激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苹果、谷歌、三星、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AI眼镜。国内方面,雷鸟、百度、小米、华为、李未可等厂商均加速入局AI眼镜领域。


传统品牌、创业公司、互联网大厂强强联手,多方混战


图12:AI智能眼镜竞争格局

image.pngimage.png

数据来源:恒旭整理


AI智能终端新品全面爆发,CES展会上及25年初还有多款智能眼镜新品发布

图13:AI智能终端发布会

image.png

数据来源:优米学


投资观点





目前AI眼镜的各市场参与方会深度绑定、抱团组队

  • Ray-Ban Meta的市场表现远超预期,Meta创始人扎克伯克自己都觉得“严重低估了它的需求”,因此引发的百镜大战,参与方众多。

  • 目前市场玩家主要呈现出三股主流势力:1)一是基于供应链产品和现成团队优势,迅速跟进的AR眼镜玩家们;2)二是有着硬件基础的跨界玩家,譬如智能硬件品牌闪极科技、智能充电品牌Anker、混合脑机接口公司回车科技;3)三是生态完善的百度小米华为歌尔等大厂。

  • 今年李未可上市的Meta Lens Chat、蜂巢科技的界环AI音频眼镜、Rokid无AR光机版的智能影像眼镜,均主打快速拥抱AI、迎合市场需求,对标Meta眼镜,提供更轻、更便宜、更好的用户体验。此外,中国公司中,雷鸟找上了博士、Rokid与暴龙合作、蜂巢的伙伴则是宝岛眼镜,都在模仿Meta与雷朋的合作模式。

  • 组团拼功能,拼产品、拼销售渠道的情况预计会一直持续下去,在下一款爆款产品出来前,国内混战的局面会一直存在。

产品定义存在问题,AI眼镜元年仍有距离

  • 如果把智能眼镜的终局看作是取代手机,那么在现阶段听、看、识别成像、续航、舒适度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AI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是否刚需可持续,是否像手机一样无法离身?

  • 对于无近视人群来说,长时间佩戴近50g重的眼镜很有挑战。

  • 从物理结构来看,结合AI后AI眼镜需要一定的边缘算力,联网则需要较强的CPU处理能力,这样眼镜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池续航,二是在联网场景中的延时问题(通信信号强弱)。


  • 另外,用户在佩戴时还会出现眩晕、电池发热烫脸等情况,不利于用户长期佩戴。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上述问题。


  • 以爆品Ray-Ban Meta举例,目前体验上也仍有许多问题,比如摄像头放置在右侧镜腿,导致它拍摄的照片视角会明显偏右,另有使用者表示,续航能力不间断拍摄实测大约能维持30分钟,在显示跟续航能力上期待加强。

  • 目前发布的产品都在PR所谓更优的技术路线,以及各种产品性能,但从产品最终呈现来看依旧鸡肋,例如,低功耗、全天候、双目波导+双彩色microLED;0.13寸、640*480分辨率的MicroLED方案,通俗来说用户实际上是花了9,999,买了个640*480的显示器。

  • 潜在场景运动、导航、拍照、录像都非刚需,翻译、提词理论上成立,但需要性价比。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关于恒旭资本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恒旭资本(中基协备案号:P1070270)于2019年成立。作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600104.SH)金融平台上海汽车集团金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依托上汽集团整体产业优势和上汽金控高效协同赋能,恒旭资本努力为上汽集团创新产业链的发展和出行生态圈的完善做出贡献。恒旭资本股权投资板块致力于布局绿色出行、出行生态、健康生态战略新兴产业,另类投资板块重点关注光伏和储能领域的优质资产。公司愿景是让投资人获得良好收益的同时,实现环境、社会、治理(“ESG”)协同发展,并致力于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产业资本和受人信赖的一流投资机构。


恒旭资本累计管理规模已超过400亿元,投资人包括产业龙头、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市场机构等。核心团队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在项目管理、基金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主导了宁德时代、地平线、捷氢科技、通行宝、清陶能源、芯旺微、亚虹医药、帅克宠物等数十个优质企业投资,陪伴企业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

上一篇: 车载SerDes行业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置顶

尊敬的各位投资人、合作伙伴:


在您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下,恒旭资本较设立之初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更好地满足公司业务开展的需要,我们的办公场地将搬迁至上海市浦东新区前滩大道131弄2号前滩四方城N3栋5F(地图链接:https://j.map.baidu.com/b5/x7VK)。

新的办公场地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具备更好的会议、接待、办公条件。本次搬迁有助于恒旭资本与合作伙伴更好的交流、沟通,将进一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办公效率,为持续、快速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月29日新办公场地已正式启用,收件地址切换到新址。考虑临近春节,我们暂不举办迁址仪式,计划在后续合适时间择机邀请您莅临参观、指导。

若您有任何问题或疑虑,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电话、邮件均保持不变。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期待与您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海上汽恒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24年1月29日